腾讯旗下的微视短视频的发展历程可谓是道路崎岖。说起现在的短视频领域,耳熟能详的应该是快手等,但最早涉足于短视频行业的却是微视。
在2013年4G刚上线时,微视就已经有了。那时的微视拥有马化腾亲自拍摄的短视频宣传,备受瞩目和期待。然而到了2015年,微视仍然没有找到正确产品方向和变现手段,竞争上也被秒拍和美拍压制。那时快手还没有进入大众视野,没有一个足够强大的产品能够证明这个市场是值得争抢的蛋糕,短视频被认定为前景堪忧、变现能力有限。因此在2015年,微视被战略边缘化,只有技术的简单维护还在进行。再到2017年3月,腾讯领投对快手的融资,一个月后,微视宣布被正式关闭。
然而,当大家以为微视“死掉”的时候,2017年5月,沉睡了两年的微视疑似被复活,进行了久违的版本更新:新版微视的数据和之前并不互通,增加了“10秒原创大片录制”、“音乐秀MV录制”等功能,整体产品结构和另外一款短视频产品极为相似。在2018年的两会期间,马化腾更是表示要对短视频和社交网络的结合进行探索。
今年8月28日,微视又开启了为期一个月的“邀好友赚万元赏金”推广活动,只要邀请一个未注册微视的好友进行注册,两人就能各得平均为3到10元红包,满10元可提现。且用户只要刷视频就可以点击宝箱获得现金红包。
虽然,近一两年微视的动作不断,但是相比于资源投喂的量级,微视的成长速度算是差强人意。根据晚点团队在2019年7月31日发表的文章:“快手留存在80%上下,微视仅有43%。”这样看来,微视的产品本身似乎都没有准备好迎接集团肥硕的流量资源。
那么是什么让腾讯如此执着于做短视频呢?也许以下三点也许能说明部分原因:
1. 短视频领域的大趋势
短视频具备一个很独特的属性,就是时间碎片化,这个特点能让用户能随时随地进行信息的生产和消费,门槛相比之前流行的博客要低得多。大屏手机的普及和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速降费后,视频开始和文字、图片并列成为了移动端信息传输的载体。
相比于文字,视频的视觉刺激更加直接,相比于图片,视频能承载的信息量大得多——能够集合上述全民UGC、视频、碎片化、低门槛特点于一身的信息传递载体,就是短视频。
2. 短视频领域的成功
上面也说到当时微视之所以沉寂还有一个原因是迟迟找不到商业模式的出口,加上对市场规模的判断失误,最终做出战略性放弃的决定。
但今时不同往日,快手在2018年的收入被透露接近200亿,其中大部分由直播贡献。除了信息流广告和直播(包括带货和打赏抽成),开屏广告、视频付费推广、电商导流的佣金抽成等也让短视频的盈利模式发展得更加多样。
3. 腾讯需要稳住内容生态的霸主地位
趋势和市场表现都能证明短视频值得做,但腾讯真正面对的不是“值得做”,而是“不得不做”。
《财经》杂志去年发表的《少年头条对垒中年腾讯——解局两代互联网公司的商业之战》提到:据Questmobile数据,2018年中头条系日活其占产品全量的9%,相比去年上升6.2%,腾讯系则由54.4%下降至47.7%。6%左右的上涨和6%左右的下跌,可能只是数字上的巧合,但仍透露出头条系产品的崛起给腾讯带来的极大威胁。
因此,虽然微视的发展道路不太平,但腾讯仍愿意投入大量的金钱和精力绝不是想凑一下短视频的热潮,而是面对威胁腾讯不得不入场。